前陣子和朋友小麗聊天,說起生育的話題,她忍不住嘆了口氣。
(資料圖片)
她說,生完孩子才知道,一個孩子,要占用父母多少的精力。
她生完孩子好幾年了,當(dāng)年休完產(chǎn)假要上班時,帶孩子的問題變得捉襟見肘。
找育兒嫂,不放心。
找家里人來帶,父母還沒退休。
想著不然換個時間寬裕的工作,但總是下不了決心。
后來,母親在家里辦了內(nèi)退,拿著大包小包來替她看娃,才算暫時解決了問題。
可主要問題解決了,卻衍生出不少其他問題來。
先是育兒觀上的差異,一直生活在小縣城的母親,有著自己一套根深蒂固的育兒方法。
說孩子不能凍著,大熱天的給孩子裹得嚴(yán)嚴(yán)實實。
說吃飯得一口一口喂,從來不會培養(yǎng)孩子獨立吃飯的能力。
就連有時候孩子太鬧她生氣了,想要說孩子幾句,都會被母親護在身后。
兩代人截然不同的育兒觀,反應(yīng)到孩子身上,就是學(xué)會了看臉色,學(xué)會了一有什么事情都跑去找姥姥解決。
后來實在忍不住了,她說了母親幾句。
可表面毫無所謂的母親,背地里卻常常偷抹眼淚。
母親跟她說過,不然就將孩子送回老家,等上小學(xué)了再接回城里。
本著從小就要把孩子帶在身邊的原則,她拒絕了母親的提議。
不曾想,孩子剛習(xí)慣幼兒園生活沒多久后,母親就提出了要回老家生活的要求,說什么也不愿意再待下去了。
拗不過母親后,小麗只好同意了母親的要求。
這時的小麗才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帶孩子的這幾年,自己忽視了母親太多太多……
母親回家后,小麗在枕頭下發(fā)現(xiàn)了母親寫的一封信:“孩子,我真的不愿意幫你帶娃了。”
言辭中,有著對女兒的心疼,也有自己受過的委屈。
母親在信中寫:
“麗,三年前你生孩子,擔(dān)心沒人伺候你坐月子,擔(dān)心孩子沒人照顧,媽媽托了不少關(guān)系辦了內(nèi)退。
去往你的城市,照顧你和孩子。
我的退休工資少了不說,生活圈子也因為到了你的城市,縮小到只剩下你和孩子。
我們育兒觀念不同我知道,但你總責(zé)怪我,令我難過。
你怪我夏天給孩子蓋得多,其實是因為孩子那幾天鬧肚子,我怕她著涼,才多加了一床小毯子。
你嫌我總是護著孩子,但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生性膽小,每次你兇完她,她都會做噩夢驚醒。
平時,你白天上班,晚上刷短視頻,孩子成長這些年,大都是我陪著她一起度過的。
幫你帶孩子,我雖心甘情愿。
但你總用你們年輕人的思維要求我,怪我這個不會那個不會,怨我讓孩子生病。
我真是心口都在疼。
辛苦幫你,落了一身病卻不落好,我真的累了。
三年多了,幫你平安帶大孩子,我的義務(wù)也完成了。
倘若以后你要生二胎,別再叫我?guī)湍銕蘖恕!?/strong>
看完母親的信,小麗思索良久。
的確,有了孩子的這幾年,自己忙工作、忙孩子,卻唯獨忘了要善待母親。
甚至很多時候,母親明明帶孩子已經(jīng)心力交瘁了,可她還是要挑母親的錯處。
仿佛這些年的委屈,盡數(shù)都發(fā)泄給了母親。
卻唯獨忘記了,母親也需要體諒,需要理解,母親幫助她帶孩子,是情分而不是本分。
其實不光是她,這些年來隨便打開某個視頻軟件,搜一下“老人帶娃”,映入眼簾的,都是老人如何思想陳舊,婆媳關(guān)系如何劍拔弩張。
甚至有不少人發(fā)視頻控訴:和老人一起帶娃,累的是心吶。
就這樣,無數(shù)人訴說著自己和老人相處過程中的不愉快。
于是,矛盾被一次次激發(fā),情緒被一次次激怒。
似乎只要涉及到老人帶娃,享福的都是老人,受苦的都是小孩的媽媽們。
可現(xiàn)實生活中,哪有那么多真心要和晚輩過意不去的長輩,哪有那么多真的心眼壞到要害孩子地步的老人。
多少次家庭矛盾的爆發(fā),不是互相不理解,就是彼此不溝通。
我有個同學(xué),去年五一剛生了寶寶,因為妻子在蘇州工作,自己在上海工作,每日奔波繁忙,不得已,請來丈母娘幫忙帶孩子,順便每天給全家人做飯。
為了讓他們睡個好覺,晚上孩子要喝奶、鬧騰人,都是丈母娘一個人在照料。
短短半年過去,丈母娘人瘦了一圈,白頭發(fā)也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。
雖然有退休金,為了心理平衡,同學(xué)還是每個月給丈母娘3000塊買菜錢。
誰料,每次前腳給完錢,后腳,丈母娘就會拿著錢給孩子買奶粉、買玩具、買尿不濕。
照顧孩子這段時間,不僅勞心勞力,還添了不少退休金。
雖然偶有矛盾,但有哪個老人的心,不是真正寄托在兒女身上的。
只是,現(xiàn)在的網(wǎng)絡(luò)圈子里,她們的聲音太少太少了,以至于我們都忽視了,那些替兒女看孩子的老人,他們也有一肚子苦水要倒,他們也有滿腹的委屈要傾訴。
他們真的太不容易了。
這些天,網(wǎng)上有個視頻特別火。
地震一瞬間,女子慌忙抱起自己的孩子。
回看監(jiān)控時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媽媽也在同時抱著自己。
有人在下面評論說:如果死亡可以代替,天堂一定站滿了媽媽。
說實話,每次看到這樣的視頻,我都忍不住眼眶發(fā)酸,為每一個愛孩子的媽媽感到動容。
回到老人幫帶娃這件事上,其實,那些遠(yuǎn)赴子女所在地幫助孩子帶娃的老人,大都是為了緩解孩子的壓力。
為了讓孩子輕松一點,他們甘愿遠(yuǎn)赴他鄉(xiāng),在本該安享晚年的時候,過起漂泊無依的日子。
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,他們生生地一口一口吞下委屈。
為了給孩子減輕壓力,他們用瘦弱的肩膀一次次挑起重?fù)?dān)。
倘若得到理解,他們便會驕傲地四處炫耀。
倘若不被理解,他們除了做好手邊的事,默默忍受之外,竟也沒有別的辦法。
見過這樣的場景:
在外打工的父母,將孩子放到爺爺奶奶家。
打開監(jiān)控時發(fā)現(xiàn),奶奶早已給孩子做好了早飯,趁著孩子吃飯的間隙,給她梳頭。
為的,是讓孩子能多睡一會兒。
孩子穿得干凈,吃得飽,睡得好,就是他們的心愿。
有孩子的學(xué)校舉辦親子活動,80歲的爺爺不顧年邁的身軀。
像個年輕人一樣,陪著孩子做各種運動。
他的身體已經(jīng)顫顫巍巍了,但為了孩子不被其他同學(xué)嘲笑,他還是拼盡全力。
有的奶奶,明明已經(jīng)78歲高齡,到了頤養(yǎng)天年的時候。
可帶大了自己的孩子,又幫孩子帶大了孫子,現(xiàn)在孫子有了孩子,她依然孤身一人,坐了整整6個小時的車,來幫孫女看孩子。
來的時候,身邊滿滿的兩個大麻袋,數(shù)不清的幾個小袋子,裝著全都是她給孩子的愛。
她說:為了讓孫女吃上,再多也不嫌多。
還有的長輩,在照看孫子的時候,不小心從床上摔了下去。
隔著屏幕,看到她摔下去的那一刻腦袋著地,整個人都有點懵。
可聽到孩子哭聲后,她又掙扎著爬起來,第一時間將孩子抱在懷里。
這些年,我們聽?wèi)T了老人帶娃不好的言論。
卻忽視了,其實視頻中這些拼盡全力帶孩子的長輩,才是我們內(nèi)心最堅實的依靠。
他們愛孩子,勝似愛自己。
他們?yōu)榱私o我們減壓,寧愿搭進自己的后半生。
他們,才是我們身邊最可敬、最值得尊重與疼惜的人。
其實,小麗這件事還有后續(xù)。
母親回家一個月后,她帶著孩子回了一趟老家。
正巧看見母親和幾個阿姨,坐在小區(qū)公園的長椅上聊天,話題中,都是孫子怎么可愛,女兒怎么孝順。
小麗沒做聲,輕輕走到母親身邊,緊緊抱住了她。
她本以為要生氣很久的母親,瞬間就柔軟了下來,跟她一起乖乖回了家。
只是這次,他們有了約法三章:
1、明確家庭分工
她和母親明確了,自己負(fù)責(zé)教育,母親負(fù)責(zé)衣食和接送,如果育兒觀念有分歧,兩個人要事先溝通。
2、適度給一部分酬勞,沒有酬勞也要看見心意
老人帶娃,從來都不是單向的付出,作為子女,理應(yīng)給父母相應(yīng)的報酬。
如果經(jīng)濟條件不算好,就算沒有報酬,也要讓老人看到子女的心意,看到他們是發(fā)自內(nèi)心感謝的。
3、保持最基本的尊重
母親寄人籬下幫助帶娃,多少會有對大城市的怯場,會因為人生地不熟而變得膽怯,會有觀念的分歧造成的矛盾。
這時候,不要大喊大叫,要保持基本的尊重,平等溝通,理性解決問題。
約法三章后,母親還是跟著小麗回到了城市。
她說,母女哪有隔夜仇,做母親的,哪里會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。
只是,往后她也擺正心態(tài),自己不再是孩子家的客人,而是家庭的一分子。
所以你看,中國式父母,多得是愿為孩子奉獻終生的父母,也多的是將委屈藏在心底,任勞任怨的父母。
所以啊,倘若現(xiàn)在你的身邊有老人幫忙帶娃,別再總挑他們的錯處了。
請多給他們一些尊重和關(guān)注,便能撫慰他們疲憊的心靈。
點亮【關(guān)注】,愿全天下的父母,都能得到子女的尊重。
也愿身為子女的每個人,都能體諒父母的難處,尊重父母的意見,做相親相愛的一家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