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創(chuàng)新的“北航模式”,其最大的價值在哪里?一言以蔽之,它解決了高校科研創(chuàng)新的諸多“痛點”問題。
面向?qū)W科前沿,面向國家重大戰(zhàn)略需求,這樣的科研價值追求,在很多大學尤其是重點高校里并不鮮見,但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發(fā)力點,值得學校再思索、再凝練。北航把這一追求凝練、聚焦到攻克“關鍵瓶頸”技術、解決“花錢買不來、引不進”的“卡脖子”問題上。比如,王華明的3D增材制造,徐向陽研究的汽車變速器,都屬此類。北航在國防科技工業(yè)領域基礎前沿技術上實現(xiàn)了重大突破,掌握了所謂“殺手锏”技術。有勇氣做敢為人先的事,挺進科學研究的“無人區(qū)”,既有科學家的擔當和勇氣,更是一種有號召力的集體精神和追求。學校因而找到了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:引導和支持創(chuàng)新要素向關鍵瓶頸技術匯聚,激發(fā)創(chuàng)新活力。堅持以“大團隊、大平臺、大項目、大成果”為核心的“四大模式”,“干大事、拿大獎、出大師”。這種價值追求在改革中得以滲透、在文化中深入人心。
如果把大學的科研價值追求比作挖井的鉆頭,那么,瞄準國家重大戰(zhàn)略需求和學科前沿,是挖井的一種深度,在這一層面上找到發(fā)力點,找到“殺手锏”,就能找到更深的水源。
高??蒲幸斕炝⒌?。北航這幾年校地合作勢頭很猛,標志事件就是在多地建立研究院,與地方或行業(yè)企業(yè)深度融合。照說北航在這方面起步較晚,但其產(chǎn)學研用的深度融合模式值得借鑒。徐向陽的心得在于“正向開發(fā)經(jīng)驗”,不是做個樣品擺著,而是要產(chǎn)業(yè)化,所以,他的項目第一次會議是招商會,在研發(fā)起初就有意識地培育產(chǎn)業(yè)。成果轉(zhuǎn)化是高??蒲械?ldquo;痛點”,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問題有體制機制的原因,我們更希望看到像徐向陽這樣開拓新路的案例。
創(chuàng)新離不開人。北航那么多大獎,大都是集體作戰(zhàn),除了帶頭人顯示度比較高,其他人默默無名,是什么讓那么多人甘心默默無聞地付出?支撐一代代科學家瞄準一個領域生根,肯定不是靠短期利益能維系的,一定是有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持著,比如“三代人”的科研文化??蒲形幕P系一所學校的科研生態(tài),最不著痕跡卻影響最大。科研文化的營造、維系不在一日之功,向好者,備受其益,反者受其害。所以,高校管理者在關注硬指標之外,尤其應該培育科研文化、關注軟環(huán)境建設。
科研人才的梯隊培養(yǎng)方面,亦是高??蒲兄?ldquo;痛點”。“北航模式”選擇的是“有組織地精準培養(yǎng)人才”“有組織地科研”,讓不同層次的人才都有所成長。比如,有的學者當了院士之后反而沒有成果了,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人才浪費現(xiàn)象。為了讓院士等高端人才走出“舒適區(qū)”,延遲滿足感,北航有針對性地作為。
高??蒲袆?chuàng)新的很多“痛點”具有普遍性,怎么去解決,沒有一定之規(guī),摸準了脈,才能有針對性地去解決,也許這是“北航模式”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發(fā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