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會剛過,一則有關高考的重磅消息傳遍了中學生圈和家長圈,那就是教育部通知,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、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、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。聽到這個消息,我身邊的同學無不舉雙手贊成。為了拿到那誘人的加分,許多家長和同學被逼投入了大量的時間、精力和金錢,去培養(yǎng)所謂的特長,其實絕大多數(shù)學生對那些特長根本就不喜歡,有的甚至心中充滿了憎恨。但是,作為教育的主體,我們學生的想法和意見似乎微不足道,從來沒有人在意我們喜歡不喜歡,而是一切都由大人們定。比如關于“小學生三點半放學”的討論,學校說放學早是為了減負,家長說不下班沒法來接,各執(zhí)一詞,好像矛盾無法調(diào)和。為什么不問問學生的想法,聽聽孩子的意見呢?了解小學生放學后最想干什么?滿足孩子的愿望,問題不就解決了嗎?可是在學校老師和家長的眼里,好像這純粹是大人的事,與孩子無關,所以總是見他們在那里爭執(zhí)、討論,各說各理,問題卻總也解決不了。10年前我上小學的時候大人們就在爭論吵吵這件事,到現(xiàn)在還在吵。
義務教育在中國永遠都是一個熱議的話題,減負也是一項永遠在強調(diào)的任務,減負效果到底如何呢?學生最有發(fā)言權。我希望,今后在涉及義務教育、教育公平、減負等問題時,不妨多聽聽學生的心聲,畢竟,我們才是“主角”。
北京101中學 秦斯成
培訓機構魚龍混雜亟待監(jiān)管
我的一位同學初中未畢業(yè)就外出打工,5年前找到了能賺大錢的商機——辦培訓機構。他十分自豪地對我說:“如今,孩子的錢最好賺,好多工薪階層的父母自己省吃儉用,給孩子花錢從不吝嗇,就圖個心安。現(xiàn)在的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,見周圍的孩子忙于上課外培訓班,便按捺不住,也想給孩子報一個,于是有些家長會找到我們。我今天就是專門過去‘招生’的,將傳單一發(fā),網(wǎng)一撒,總會有幾個家長留下電話號碼。我們就會邀請家長帶孩子過來免費試課,他們?nèi)绻l(fā)現(xiàn)有認識的孩子也在這里,則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我們。有時候,我們也會采取各種手段,使出渾身解數(shù)。”
我問他:“孩子們通過培訓會有所收獲嗎?”他毫不避諱地說:“我們有9個老師,只有1個撐門面的老師畢業(yè)于正規(guī)院校的教育專業(yè),其他老師的學歷都不高,而且都是一些雜七雜八沾親帶故的‘雜牌軍’。至于我們的培訓方法和內(nèi)容也是東拼西湊,大部分源自網(wǎng)絡。孩子們究竟能學到什么東西,反正也沒有一個衡量標準。再說了,大多數(shù)家長選擇我們,并不會深入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和師資力量。”興頭上,他還不忘套用某廣告語打趣道:“我們不做培訓,我們只是培訓的搬運工。”
只要稍加留意,便會發(fā)現(xiàn),在我們身邊,盲目、焦慮、從眾的家長比比皆是,良莠不齊、魚龍混雜的培訓機構層出不窮。許多孩子課后、周末被家長送進名目繁多的課外補習班、特長培訓班,被折騰得身心疲憊,喘不過氣來。久而久之,孩子便產(chǎn)生了厭學情緒。
相關部門應加強培訓機構的監(jiān)管力度,別讓一撥閑雜人等隨便租幾間房,打著培訓機構的幌子,招搖撞騙,誤人子弟。
湖南長沙市 張聞驥
不知不覺陷入商業(yè)的圈套
去年兒子所在的培訓機構組織了一次吉他大賽。獎項設置得有模有樣,什么一、二、三等獎,最佳人氣獎,精品獎等等。我們從小受集體主義思想的熏陶,支持兒子參加這項集體活動。兒子也信心滿滿,志在必得“最佳人氣獎”。
按照慣例,參賽學生的家長不得擔任評委。但是老師打電話叫我們參賽學生家長來充當社會評委,并告訴我們潛規(guī)則:遇到本班的學生舉綠牌,遇到其他班的舉紅牌。有的家長不管其他班的參賽學生彈唱得好不好,一律亮出紅牌。我于心不忍,一律亮綠牌。無論是按潛規(guī)則舉紅牌,還是當老好人亮綠牌,都沒有客觀評價參賽學生的實力。
兒子自信地參加了初賽和復賽。因為微信投票要記入成績,每次比賽都要拉票。我們發(fā)動了七大姑八大姨為兒子拉票。
經(jīng)過比賽、投票,兒子沒有得到他夢寐以求的“最佳人氣獎”,非常失望。他不知道,“最佳人氣獎”是靠拉票、刷票得來的。
我們不知不覺地落入了商業(yè)的圈套,還挫傷了兒子學吉他的積極性。在類似的比賽活動中,缺乏監(jiān)督者和公證者。政府主管部門對公開舉行的藝術比賽缺乏備案、監(jiān)督、公證等程序,導致培訓機構自說自話,自己制定規(guī)則,隨意修改規(guī)則,自己執(zhí)行規(guī)則,破壞了比賽的公平公正。
云南陸良縣 許祥云
孩子補課的四種情況
自從孩子上初中以來,筆者就被各種培訓機構“包圍”了。一是當面發(fā)傳單。每次去學校接孩子,各個培訓機構的人員就往手里塞補習的廣告紙,雖然每次都是擺手拒絕,可架不住對方“太熱情”,硬是塞過來。有的家長連看都沒看,就往地上一扔,每天放學時,學校門前的馬路上都是一地廢紙。二是電話騷擾。每周我都會接到培訓機構的電話,有的是“假關心”,先客氣地詢問孩子的成績情況,暗示是否需要補課;有的很直接,不停地推銷,說補課師資如何強,價格如何優(yōu)惠等等。
身邊參加補課的孩子不少,情況可分為幾類:一是盲目型,文理科全面補,藝術類還要補,孩子的課余時間全被補課填滿。二是跟風型,人家都在補,怕落伍了,所以我也補。三是寄放型,因為工作忙無法帶孩子,干脆就把孩子交給培訓老師。四是短板型,哪門課薄弱就補哪門。
造成盲目跟風補課的局面,縱然原因復雜,可根子往往在家長身上。有的家長太過焦慮,眼睛只盯著成績,認為學得越多越好,然而一旦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,往往會拔苗助長。
浙江桐鄉(xiāng)市 莊永明
沒才藝在學校受冷落
我親屬中有個讀小學二年級的女孩,在課余時間參加了舞蹈、美術等社會上辦的才藝培訓班。我說這種業(yè)余培訓班既花錢又占用大量休息時間,孩子的雙休日得不到玩耍哪里還有快樂可言?然而女孩和她的父母都說,如今的小學生沒有點才藝,在學校里就會受冷落。
到了二年級,學校里的各種學習和活動多了起來,比如美術課、英語課要有課代表,前提是哪個學生在這方面優(yōu)秀就由誰來當。班主任老師分別指定了幾個學生,這幾個孩子確實在美術、英語等方面挺優(yōu)秀的,原來這些孩子早就參加社會輔導培訓班了。還有學校要征集小主持人,盡管其條件有若干項,但很重要的一條是參加過音樂培訓班、得過證書獎杯的優(yōu)先。學校的舞蹈隊要“招人”,也要求學生有舞蹈的基礎。
聞聽此言,我不禁感嘆,看來不是家長不給孩子們放松玩耍的時間,也不是非要在某方面拔尖,而是不會點特長,孩子在學校里只能坐冷板凳。小孩子都有表現(xiàn)欲,當家長的也想給孩子創(chuàng)造條件,于是就有了爭相參加才藝培訓班的現(xiàn)象。
遼寧大連市 郭義海
虛高成績騙取家長信任
朋友的孩子原來在本地公校就讀初二(八年級),成績在班上處于中游。一天,朋友出差,在街上接到某培訓機構的宣傳資料,稱“因材施教,一對一輔導;傳授11種記憶方法,學習效率至少提升70%以上……”朋友看了誘人的宣傳資料后心動了,也行動了,把孩子轉入這家培訓機構,繳納了昂貴的費用。
轉入兩個月后,孩子的考試分數(shù)比轉學前高了很多。這位朋友高興壞了,覺得“錢花得值”,并熱心為這家培訓機構義務宣傳,還不時批評公辦學校教師教法落后,成效不高。
聽到這些“立竿見影”的事后,一名教師提醒他,學生成績一般是螺旋式上升,不像砌墻,可以快速長高。你問問孩子,試題是不是老師反復講過?試卷上的考點多不多?老師的教學進度怎樣?朋友一問孩子,果真考試試題老師都反復講過,考點也就五六個,教師上課進程特慢。朋友氣憤之余,又將孩子轉回公校。
原來這是一家“利用學生虛高成績,騙取家長信任”的培訓機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