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們在3歲到6歲期間是模仿力最強的階段,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是家長們的一面鏡子,他們的行為舉止反射的就是家長的一言一行。
所以我們經(jīng)常說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,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要比老師在學校里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學校里面的老師教導學生是傳授學生知識,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,培養(yǎng)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。而家長的教育是為學生創(chuàng)造良好的家庭氛圍,教會學生感恩能力,共情能力,讓學生更好的成長。
現(xiàn)在很多孩子都是家里面的寶貝,在家長們的細心呵護下,長大在家里幾乎是要風得風,要雨得雨,說一不二,但是這樣往往讓她們失去了感恩能力和共情能力。
自從開放以來很多地區(qū)的企業(yè)都開始復工復產(chǎn),不過學校作為比較密集的場所,目前很多學校還是采用線上上課的方式,保證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問題。
學生們在家里上網(wǎng)課,家長們也要負責孩子的日常起居等問題。畢竟如果家長倒下了還,家里的孩子就沒有人照顧了,所以江蘇有一位家長盡管在自己已經(jīng)生病,陽了的情況下依舊不能好好休息,還要給家里的三個孩子做飯。
但是連續(xù)多日的高燒,再加上沒有能好好休息,這位母親在給孩子們做完飯之后,突然暈倒在地。
按理說看到媽媽突然倒地,孩子們應該是非?;艔埖模退闶遣恢涝撛趺崔k,也應該第一時間跑過去看看媽媽的情況。
但是接下來發(fā)生的這一幕,卻讓很多網(wǎng)友直呼心寒。因為這三個孩子不僅沒有人去看媽媽發(fā)生了什么,而是坐在位子上淡定的吃飯。
大概過了三分鐘左右,穿著粉色衣服的女兒,才過去看了一眼媽媽的情況,但是也只是看了一眼,隨后又坐回位置上繼續(xù)吃東西。
如果說最小的那個孩子因為不懂事兒,所以不知道媽媽怎么了,無動于衷繼續(xù)吃飯還情有可原。但是其他兩個孩子冷漠的就像陌生人一樣,屬實讓人背脊發(fā)涼。
有網(wǎng)友在評論區(qū)憤怒表示,生這樣的孩子還不如生一塊叉燒。但是也有網(wǎng)友表示,這是因為媽媽平時的教育方式不行,但凡好好教育了,孩子們也不會這樣不懂得感恩。
媽媽暈倒在地那么長時間,甚至都沒有人過去扶一下,可見平時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問題
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除了要重視學習成績之外,基本的共情能力和感恩能力也需要具備
現(xiàn)在很多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在教育方面更是盡可能的給孩子創(chuàng)造良好的教育資源。在孩子小的時候,有的家長就把孩子送到國際雙語類型的幼兒園學習,希望學生可以打好學習基礎。
之后更是為了孩子能進入重點小學購買學區(qū)房,這樣也許保證了孩子領先在了起跑線上,但是卻疏忽了另一方面的教育。
感恩能力的教育。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,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這不僅是教導孩子們應該珍惜糧食,珍愛物品,更多的也是教導學生們要有感恩能力。
學生們應該感謝農(nóng)民伯伯的付出,當然也應該感謝家長對自己的呵護與照顧。具備感恩能力的孩子,看到媽媽暈倒在地,第一反應肯定是去攙扶。哪怕不是自己的親人,看到陌生人倒地,也會有出手相助的想法。
共情能力的教育。除了感恩以外,共情也是一種很良好的能力。具備共情能力的學生更容易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問題,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加柔軟,也更加善良。
如果學生沒有共情能力,那么自然無法體會到他人的痛苦,所以在媽媽暈倒在地的時候,三個孩子才會無動于衷,因為他們不知道平時一直付出的媽媽怎么了?
只有在媽媽倒在地上久久沒能起身的時候,才有一個孩子去看了一眼,當然他去看媽媽,不是因為心疼或者是共情,而是想不明白為什么媽媽還不起來。
每一個孩子在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,未來這張白紙會變成怎樣的畫作,全靠父母的引導教育和老師學校的培養(yǎng)。
如果教育不好孩子,無法培養(yǎng)孩子正確的三觀,那么生再多又有什么用呢?
今日話題:你覺得這三個孩子的反應冷漠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