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語文科,咱們將得到什么知識,養(yǎng)成什么習慣呢?簡括地說,只有兩項,一項是閱讀,又一項是寫作。
閱讀是“吸收”的事情,從閱讀,咱們可以領(lǐng)受人家的經(jīng)驗,接觸人家的心情;寫作是“發(fā)表”的事情,從寫作,咱們可以顯示自己的經(jīng)驗,吐露自己的心情。
——葉圣陶《略談學習國文》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葉圣陶丨著名教育家
1894—1988
原名葉紹鈞,江蘇蘇州人
著名作家、教育家、出版家
早年任小學教員并從事文學創(chuàng)作
1923年起主要從事編輯出版工作,編著了多套中小學語文教材
葉圣陶是中國現(xiàn)代語文教育的重要開拓者
為我國語文教材建設(shè)做出了杰出貢獻
其語文教育主要論著收錄在《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》《葉圣陶論語文教育》《葉圣陶教育文集》中
閱讀是寫作的基礎(chǔ)
葉圣陶
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,基礎(chǔ)知識和基本訓練都重要,我看更要著重訓練。什么叫訓練呢?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。
譬如學一個字,要他們認得,不忘記,用得適當,就要訓練。
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(jīng)過不斷練習,鍥而不舍,養(yǎng)成習慣,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?,F(xiàn)在語文教學雖說注意練習,其實練得不太多,這就影響學生掌握基礎(chǔ)知識。
老師對學生要求要嚴格。嚴格不是指老師整天逼著學生練這個練那個,使學生氣都透不過來,而是說凡是要學生練習的,不要練過一下就算,總要經(jīng)常引導督促,直到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才罷手。
葉圣陶
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作不甚相干的兩回事,而且特別著重寫作,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,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似的。
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,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。
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“怎樣作文”之類的書,好像有了這類書,依據(jù)這類書指導作文,寫作教學就好辦了。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。老師教得好,學生讀得好,才寫得好。這樣,老師臨時指導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,學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實益。
閱讀課要講得透。叫講得透,無非是把詞句講清楚,把全篇講清楚,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發(fā)展的,感情是怎樣表達的,諸如此類。
有的老師熱情有余,可是本錢不夠,辦法不多,對課文不能透徹理解,總希望求助于人,或是請一位高明的老師給講講,或是靠集體備課。這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。功夫還在自己。只靠從別人那里拿來,自己不下工夫或者少下工夫,是不行的。
譬如文與道的問題,人家說文與道該是統(tǒng)一的,你也相信文與道該是統(tǒng)一的,但是講課文,該怎樣講才能體現(xiàn)文道統(tǒng)一,還得自辟蹊徑。如果詞句不甚了解,課文內(nèi)容不大清楚,那就談不到什么文和道了。原則可以共同研究商量,怎樣適當?shù)貞?yīng)用原則還是靠自己。根本之點還是透徹理解課文。所以靠拿來不行,要自己下工夫鉆研。
我去年到外地,曾經(jīng)在一些學校聽語文課,有些老師話說得很多,把四十五分鐘獨占了。其實許多話是大可不講的。譬如課文涉及農(nóng)村人民公社,就把課文放在一旁,大講農(nóng)村人民公社的優(yōu)越性。這個辦法比較容易,也見得熱情,但是不能說完成了語文課的任務(wù)。
在課堂里教語文,最終目的在達到“不需要教”,使學生養(yǎng)成這樣一種能力,不待老師教,自己能閱讀。學生將來經(jīng)常要閱讀,老師能經(jīng)常跟在他們背后嗎?
因此,一邊教,一邊要逐漸為“不需要教”打基礎(chǔ)。打基礎(chǔ)的辦法,也就是不要讓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,而要想方設(shè)法引導他們在聽講的時候自覺地動腦筋。老師獨占四十五分鐘固然不適應(yīng)這個要求,講說和發(fā)問的時候啟發(fā)性不多,也不容易使學生自覺地動腦筋。
怎樣啟發(fā)學生,使他們自覺地動腦筋,是老師備課極重要的項目。這個項目做到了,老師才真起了主導作用。
聽見有些老師和家長說,現(xiàn)在學生了不起,一部《創(chuàng)業(yè)史》兩天就看完了,頗有點兒沾沾自喜。我想,且慢鼓勵,最要緊的是查一查讀得怎么樣,如果只是眼睛在書頁上跑過,只知道故事的極簡略的梗概,那不能不認為只是馬馬虎虎地讀。馬馬虎虎地讀是不值得鼓勵的。
一部《創(chuàng)業(yè)史》沒讀好,問題不算大。養(yǎng)成了馬馬虎虎的讀書習慣,可要吃一輩子的虧。閱讀必須認真,先求認真,次求迅速,這是極重要的基本訓練。要在閱讀課中訓練好。
柳青
閱讀習慣不良,一定會影響到表達,就是說,寫作能力不容易提高。因此,必須好好教閱讀課。
譬如講文章須有中心思想。學生聽了,知道文章須有中心思想,但是他說:“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。”如果教好閱讀課,引導學生逐課逐課地體會,作者怎樣用心思,怎樣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中心思想,他們就仿佛跟作者一塊兒想過考慮過,到他們自己作文的時候,所謂熟門熟路,也比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。
總而言之,閱讀是寫作的基礎(chǔ)。
作文出題是個問題。最近有一個學校拿來兩篇作文讓我看看,是初中三年級學生寫的,題目是《偉大魯迅的革命精神》。兩篇里病句很多,問我該怎樣教學生避免這些病句。我看,病句這么多,毛病主要出在題目上。初中學生讀了魯迅的幾篇文章,就要他們寫魯迅的革命精神。他們寫不出什么卻要勉強寫,病句就不一而足了。
有些老師說《難忘的一件事》《我的母親》之類的題目都出過了,要找?guī)讉€新鮮題目,搜索枯腸,難乎其難。我想,現(xiàn)在老師都是和學生經(jīng)常在一起的,對學生了解得多,出題目該不會很困難。
有些老師喜歡大家掛在口頭的那些好聽的話,學生作文寫上那些話,就給圈上紅圈。學生摸準老師喜歡這一套,就幾次三番地來這一套,常常得五分。分數(shù)是多了,可是實際上寫作能力并沒提高多少。特別嚴重的是習慣于這一套,往深處想和寫出自己真情實意的途徑就給擋住了。
老師改作文是夠辛苦的。幾十本,一本一本改,可是勞而少功。是不是可以改變方法呢?我看值得研究。要求本本精批細改,事實上是做不到的。
與其事后辛勞,不如事前多作準備。平時不放松口頭表達的訓練,多注意指導閱讀,鉆到學生心里出題目,出了題目作一些必要的啟發(fā),諸如此類,都是事前準備。做了這些準備,改作文大概不會太費事了,而學生得到的實益可能多些。
原文選自《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》
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